汇集中国顶级高端智库研究成果,一站阅读中国智库优秀文章

美国西部领土,大风刮来的?

2023-01-29 20:30

近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多地遭遇风暴等极端天气,出现时速高达110公里的阵风及豪雨,数十个进出旧金山市的航班取消,该州州长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这样的场景与公众心目中四季温暖如春、遍布阳光沙滩的加州形成了鲜明反差。

此外,2022年12月底,美国五大湖区域也出现了强烈的风暴和降雪,导致美国和加拿大约两百万家庭断电。

据央视新闻援引《纽约时报》14日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风暴已造成至少19人死亡,并在全州引发大范围洪水。来源/央视新闻截图

美国为什么容易刮风暴?风暴曾对美国的历史走向产生过哪些影响?

文 |  许翔云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原文首发于2023年1月19日,标题为《美国西部领土,大风刮来的?》,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美国风暴频发的地理因素



翻开地图可以看到,美国靠近东西海岸的地区分别有一条南北纵贯的山脉,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则为洛基山脉。在两座山脉间的广大地区,只有一些小山,总体上地势平坦,沃野千里,是为北美大平原,时至今日仍是美国重要的小麦与玉米产区。大平原南部则是墨西哥湾。 

然而,该地形地貌状况在为美国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的同时,也隐藏着潜在的气象风险。该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天本就寒冷多风。

由于缺少东西走向的山脉遮挡,冬季北方冷空气得以长驱直入,容易和自墨西哥湾北上的暖湿气流相遇成灾,生成所谓的“炸弹气旋”。美国大平原的东南部由于频发龙卷风,还被称为“龙卷风通道”。

“炸弹气旋”的界定需参照维度,但都以气压的迅速降低为标志。在北纬60度地区,假如气压在24小时内降低24百帕,便可被认定是“炸弹气旋”。“炸弹气旋”一般用于形容海洋上生成的气象系统,但也可描述陆上出现的气象状况。

因为气压的迅速降低往往会带来天气剧变及强降水,“炸弹”两字足以体现这种气象系统的爆发力和破坏力。

由于发展速度过快,“炸弹气旋”常常伴随风速为每小时120至155公里的暴风、暴风雪、暴风雨、龙卷风等剧烈天气灾害,进而引发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同时还伴随着大幅降温。

2

美国风暴与西进运动



大平原地区频发的风暴与时旱时涝的天气状况曾给白人定居者带来极大困扰。早期欧洲殖民者认为,该地区并不适合农业发展,将它称为“美国大荒漠”。后来向西扩展的美国定居者们也得努力克服旅途中遭遇的极端天气。


1846年春,一队定居者从密苏里州的独立城出发,目标是加利福尼亚。由于他们偏离了往常定居者所采取的路线,且冬季风暴在十一月初提前降临,这队人马被困在洛基山脉中的内华达山,动弹不得,直到次年2月方才获救。87名成员中,48人幸存,而他们一度靠吃遇难队友的尸体为生。

在影响定居进程的同时,美国风暴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地印第安人的命运。苏族印第安人原本生活在五大湖地区,后来为敌对的印第安人部落所驱赶,进入大平原。他们在这里驾驭马匹,猎杀北美野牛,先是成为密苏里河以东大平原地区的主宰,又将势力拓展至该河以西。

可是,面对步步紧逼的白人定居者,苏族印第安人选择以土地换和平,并且逐步放弃游牧的生活方式,转而采用白人所推崇的农耕。

然而,1862年,冬季风暴的降临使得住在保留地里的苏族印第安人陷入困境,收成不佳致使他们面临饥荒,而美国政府当初缔结条约时所承诺的金钱与物资也迟迟未到。感到背叛和绝望的苏族印第安人揭杆而起,杀死附近的白人定居者,与联邦军队开战。美国国会紧随其后,宣布一切与苏族人的过往条约无效,剥夺他们剩余的土地,并不再支付年金。幸存的苏族人四散而逃,有的甚至越境躲入加拿大。

尽管之后苏族人仍取得了数场对美国联邦军队的胜利,却终究因资源匮乏而被迫投降,接受迁徙的命运。1890年发生的“伤膝河大屠杀”正式标志着苏族人战争的终结,纷纷扬扬的暴雪埋葬了苏族死者的尸体与一个民族的梦想。

与苏族印第安人一样,在与欧洲殖民者接触后,科曼奇印第安人也用马作为自己的坐骑,大平原上遍布的草地为马匹提供了天然的饲料。而凭借着马匹所提供的机动性,科曼奇人能随着季节的变化与北美野牛群的活动改变自己的居所,时而捕获野牛,割取它们的肉与皮毛用于饮食、织衣与贸易,时而在山谷中休息过冬,时而外出劫掠。

19世纪中叶,得益于取之不竭的野牛资源,科曼奇人对周边部落施加巨大的影响力,所结成的印第安部落联盟对美国白人殖民者的西进构成遏制,甚至还曾深入墨西哥进行劫掠。

然而,冬季暴雪的频繁光临影响了牧草的生长,限制了科曼奇人的马群规模,并且出现了马匹与野牛争夺牧草的情况。为了在寒冷条件下生存,科曼奇人猎杀更多北美野牛以获取肉食,再加上白人也大肆捕杀野牛,导致北美野牛数量锐减。1865年,大平原上尚有一千五百万头野牛。十年后,该数字下降至不足一百万,科曼奇人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无以为继。

他们数次攻击捕杀野牛的白人,却无力对抗日益强大的美国联邦政府。此外,面临持续严寒导致的饥荒,他们甚至以马为食。科曼奇人最终只能黯然接受安排,安心过起了保留地生活。

在美国联邦政府基本击败印第安人,将他们驱赶至保留地后,大平原上最早发展起来的主要是牧牛业。经历了先前的严寒,大平原随后的持续降水有助于牧草的恢复。相关从业者期望,该地区茂盛的草原能够像先前支撑印第安人的马匹和北美野牛那样,促进牧牛业的发展。

牛群以牧草为食,长成后由牛仔驱赶着前往铁路站点,被运往东部。然而,自1886年起的严寒冬日,最终打消了农场主们的念想,并进一步促进该地区向种植业转型。

3

美国风暴与文化记忆



在遭受1886年严寒冬天洗礼的人当中,便有日后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1883年,罗斯福前往北达科他州狩猎,被当地生活吸引,并投资了这里的牧牛业。


次年,他的妻子与母亲在同一天去世的悲惨经历使他重回西部,购买了1000头牛准备大展身手,并以此为家。然而,1886年严寒的冬天毁掉了他一半的牛群,罗斯福不得不重返东部。


与那些饱受经济损失、从此一蹶不振的人不同,罗斯福将风暴的历练与西部生活描绘成塑造自身品格的关键因素。过去那个被人嘲笑软弱的常青藤毕业生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意志坚定、具有男性气概的牛仔式人物。他撰写的《赢得西部史》风靡一时。


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后,时任海军部副部长的罗斯福辞去职位,组织了一支“莽骑兵”赴前线参战,进一步提升了他的知名度。凭借这些经历,他成功当选1900年的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并在麦金利于1901年遇刺后继任总统,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在罗斯福之外,另一位经受了大平原上风暴与严寒洗礼的人物也创造出了关于西部生活的独特叙事。1867年出生的劳拉·怀尔德在两岁时便随家人移居西部,之后又不断迁徙,以寻求能够获得拥有所有权的土地,足迹遍布堪萨斯、明尼苏达、艾奥瓦、南达科他等州。1932至1943年间,她将这段经历写成了“小木屋”系列作品,广受好评。

该系列丛书多次描写了大平原上的严寒与风暴。首部作品《大森林里的小木屋》第二章便刻画了他们所遭遇的严寒:挂在屋外的熊等猎物冻得严实,烹饪时需用斧子砍下肉块。《漫长的冬天》甚至成了该系列中一部作品的名称。暴风雪阻断了铁路,定居者们只能依靠先前储存的食物撑过冬天。

这些作品固然意在突出白人定居者的拓荒与坚韧精神,但也描绘了英勇救人的黑人医生以及好心告知白人定居者凛冬将至的印第安人形象。此外,怀尔德笔下的西部生活既有艰辛,又有儿时的冒险与欢乐。“小木屋”系列作品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以作者命名的“怀尔德”奖成了美国儿童文学的最高荣誉。

在引出关于西进运动和大平原生活的文化塑造外,美国风暴还催生了对美国工业时代财富与道德的探讨。1889年5月底,大平原上的内布拉斯加和堪萨斯州出现了一个低压系统,该天气系统逐步东移,两天后到达宾夕法尼亚州西部,带来该地区有纪录以来最大规模的降水,24小时内的降雨量达到6至10英尺(等于150至250毫米)。

位于匹兹堡附近的南河大坝在连日的暴雨冲刷下垮塌,洪水喷涌而出,沿狭窄深邃的河谷奔腾而下,造成2千多人丧生。

南河大坝建于1838至1853年间,是该州运河系统工程的一部分。由于铁路日益取代运河成为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州政府将包括大坝在内的运河系统出售给宾州铁路公司,后者又转手将大坝售予私人。

买下该大坝的人降低大坝高度,以便在坝顶修建一条公路,并在泄洪道加装栅栏,防止鱼逃跑。改造后的大坝和蓄水湖成了一个私人会所,供附近的卡耐基钢铁集团高层消夏玩乐。正是这些改造致使南河大坝垮塌。

消息传出后,舆论哗然,纷纷抨击这些从工业化进程中获取巨大财富的资本家穷奢极欲,为富不仁。部分幸存者起诉该私人会所,理由是他们未能妥善维护大坝,导致灾难发生。但私人会所的成员宣称他们面对的是极端天气,无能为力,最终免于赔偿。

当然,此事促成了美国法律修改了对土地所有者职责的认定,规定他们需对因未能妥善使用土地所导致的灾难负责,哪怕他们自认为已经尽己所能。

进入20世纪,大平原频发的风暴继续考验着当地居民。20世纪20年代,较为温暖的冬天吸引更多农民前往大平原定居。但由于多年的持续深耕,该地水土流失严重,最终于20世纪30年代的干旱时节酿成尘暴。在强风的作用下,来自大平原的尘暴滚滚而起,直至东海岸各大城市。

对于原本便饱受经济萧条之苦的大平原农民而言,尘暴的袭击无异于雪上加霜,许多人被迫放弃土地,背井离乡。环境灾难和经济萧条的双重打击迫使罗斯福政府介入农业生产事务,采取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民减产,并传授与水土保持相关的知识。这些措施起到了效果,尘暴不复出现。

然而,面对近几年的德州暴雪与今年的加州风暴,联邦政府还是束手无策,只能接受气候的裁决。此外,民主与共和两党间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分歧进一步束缚了联邦政府应对风暴的手脚。

回顾美国风暴及相关的政治史和社会史,可以看出,人类活动在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又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与影响。美国风暴影响了西进运动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数个印第安部落的命运,塑造了大平原地区的经济形态,奠定了数代美国人对西部生活的记忆,并且引发时人对工业化财富及道德品格的讨论。

了解这些历史,有助于公众破除所谓美国位于“天选之地”的迷思,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历史进程间的复杂关系,并对自然环境多一分敬畏。

参考书目:

《不列颠百科全书》《大森林里的小木屋》《大草原上的小木屋》《漫长的冬天》

Dee Brown, Bury My Heart at Wounded Knee: An Indian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West,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70.

Gail Bederman, Manliness and Civilization: A Cultural History of Gender and Race in the United States, 1880-1917,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ekka Hamalainen, The Comanche Empire,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来源: mp.weixin.qq.com/s/?source_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2FcAKnvfvuQeDucgZJcdnWOg&id=12c706da6a46fbbe23e20cff3f7e7cba

阅读:532643 | 评论:0 | 标签:美国 自媒体

想收藏或者和大家分享这篇好文章→复制链接地址

“美国西部领土,大风刮来的?”共有0条留言

发表评论

姓名:

邮箱:

网址:

验证码:

公告

收集世界领先的智库成果和文章,为国家发展贡献技术力量。
推荐智库网站请在 关于 页面留言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