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中国顶级高端智库研究成果,一站阅读中国智库优秀文章

拼经济——政府工作报告传递积极信号

2023-03-06 05:05

文:任泽平团队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
2023年宏观经济总基调:全力拼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扩大内需”、“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基建、新能源、数字经济是重要抓手。
《报告》传递积极信号:
1、财政: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赤字率拟安排3%,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等。
2、货币: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2023年将维持适度宽松,发力点在扩大内需、实体经济、防风险等;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3、消费: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新能源汽车、家电等),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4、投资:加大资金支持投资力度,“十四五”重大工程,城市更新,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
5、产业:新基建、新能源是重要增长点;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数字经济,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平台经济发展,提升监管水平。
6、房地产:部分城市小阳春可期,新模式待破题。
7、市场主体: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权益,鼓励发展壮大,改善营商环境,真招实策。
8、民生和社会事业:稳就业,保供稳价;完善生育支持体系,积极应对老龄化少子化等。

1  总基调:全力拼经济,高质量发展,GDP目标5%左右
《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3.0%;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5.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0%。
2023年GDP目标设置在5%左右,是综合考虑经济基本面所设置的较好达成的增速水平:
一是经济活动放开后内生动能加快修复。2023年是经济复苏之年,产需回暖,商品和服务消费逐步恢复、基建发力、房地产销售边际改善、社融回升。2月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分别为52.6%和56.3%,开年持续景气扩张。
二是现代化产业建设激发新经济动能。2023年是贯彻二十大战略开局之年,《报告》将“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摆在重要位置。新基建、新能源、核心技术、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是关键词。
三是经济仍然面临挑战,风险仍需防范和化解。出口有下行压力、市场主体信心不足、就业结构性问题突出,房地产、债务等风险。扩大内需相关政策或持续落地,巩固经济复苏态势。
《报告》提出,“国内经济增长企稳向上基础尚需巩固,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预期不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不少困难,稳就业任务艰巨,一些基层财政收支矛盾较大。房地产市场风险隐患较多,一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发展仍有不少体制机制障碍。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外部打压遏制不断上升”。
总结来说,2023宏观经济总基调:全力拼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扩大内需”、“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基建、新能源、数字经济是重要抓手;“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国经济高质量转型仍需要一定经济增速,中国新的经济潜在增长率在5%左右,德日韩的中速增长期为10-20年、平均增速为4.5%,新旧动能转换需要一个过程,以时间换空间。未来宏观政策长短结合,短期稳增长,长期挖掘潜在动能,激发民营经济和市场主体活力,最终靠推动新一轮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开放。
我们近期发布文章《否极泰来》《当务之急是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是该全力拼经济了》《关于放开经济活动的建议》,以科学家的精神,建设性的态度,推动社会进步,做有温度、有情怀、有专业的研究。

2  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提高赤字率与专项债规模
《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
2023年财政更为积极,兼顾发展和安全、稳经济与财政可持续等多重目标。
加力体现在:一是提高赤字率,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将赤字率提高为3.0%,较2022年提升0.2个百分点;对应赤字规模为3.88万亿元,较去年增加5100亿元二是在准财政工具上,上调专项债规模,2023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为3.8万亿,较去年增加1500亿元。2023年提前批专项债额度为21900亿元,是2022年专项债限额的60%,创历史新高说明财政节奏前置,更快推动实物工作量的形成。三是加大地方转移支付推动资金直达地方。《报告》在指出当前的问题之一是“一些基层财政收支矛盾较大”。“做好基层‘三保工作’则表明需要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有利于资金直达居民和企业。
在“提效”上,一是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增强纾困企业的针对性。《报告》提出,“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好发挥资金效能。1月财政部表示,加大专项债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

3  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023年货币政策将维持适度宽松基调,重点发力结构性政策工具,宽信用,存在降准空间。政策未来发力点在扩大内需(基建、房地产和消费)、支持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流动性:总量上流动性将保持合理增长,信贷结构将持续优化。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定向精准。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提高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激励资金,推出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政策。在发展新经济与新兴产业培育方面,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创设施行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稳楼市方面,运用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工具向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助力基建投资。

4  促消费,稳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
《报告》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总书记在《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中提到,“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消费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要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要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
2023年初经济活动逐步恢复,消费温和复苏。服务消费反弹快于商品消费,必需品、家居类商品、旅游娱乐消费成为亮点。
促进消费需要从消费能力、消费场景和意愿同时发力。在消费能力上,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应提高居民收入,降低失业率;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居民收入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022年12月16-24岁、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6.7%、4.8%,要重点关注青年人群的失业率。
在消费场景和意愿上,重点推动汽车、家电、家具、餐饮等大宗消费和服务消费,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如以发放消费券、家电以旧换新和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活动等形式促进消费;2023年新能源汽车延续之前免征车辆购置税。

5  加大资金力度,支持新老基建、新能源
《报告》提出,“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投资是扩内需的重要抓手。从当前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已公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的22个省份中,8省上调固定投资目标增速,其中内蒙古、辽宁、重庆、海南、甘肃、宁夏等的固定资产投资较高,在10%以上。与2022年投资增速目标对比,2023年的投资增速目标处于较高水平。
总书记在《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中提到,“政府投资要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力度,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要支持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建设行动”,“政策性金融要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导向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兼顾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未来,发挥基建投资“挑大梁”的作用:专项债与政策性金融工具双重加持。《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生态环保、民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交通物流、能源、生态环保、水利、应急、公共服务等深度融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适度超前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我们近年倡导“新基建”,新基建是支撑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关键是三大新基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科技领域新基建,以改善营商环境、扩大开放、减税降费等为代表的制度新基建,以教育、医疗、社保等为代表的民生新基建。详见专著《新基建》、深度报告《中国新基建研究报告2022》。

6  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报告》提出,“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4月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把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为生产要素,凸显了数据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全球47个国家的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8.1万亿美元,同比15.6%;《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显示,我国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达39.8%。
数字技术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数实融合更加密切。有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47个主要经济体的数字产业化规模为5.7万亿美元,占GDP规模的比重达到6.8%。截至2020年底,数字技术在我国一、二、三产业的渗透率分别为8.9%、21.0%和40.7%,数字经济在第三产业的渗透率高,且住宿餐饮等受疫情冲击影响大的服务业,数字化发展迅猛。
平台经济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完成专项整改,未来将为经济发展再添活力。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未来在发展数字经济上,我国还需要:一是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千兆接入能力覆盖所有地级市,在5G、千兆光网的深度覆盖、算力方面仍需努力。《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加快5G网络与千兆光网协同建设,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大力推进北斗规模应用”
二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加力提速。各国均重视制造业的数字化,美国发布的《智能制造振兴计划》、《先进制造业美国领导力战略》,德国的《数字化战略2025》等强调, 通过信息技术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我国也应加快重点行业数字化发展,推动“5G+工业互联网”深化融合。


7  提振民营经济信心,稳定预期
《报告》提出,“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环境,用真招实策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
从地方省份看,2022年12月以来,云南、辽宁、河南等多省召开民营其他座谈会,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努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上,总书记在《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提到,“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要全面梳理修订涉企法律法规政策,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垒。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反对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
近期发布文章中国民营企业百强排行榜2023》,聚焦百强民企研究,全面衡量其营业收入、缴税情况、就业岗位人数、创新投入等方面贡献程度,勾勒民营企业排行全景图。通过分析百强民营现状、纵向变迁、细分领域排名,深化民营经济研究。

8  房地产小阳春可期,新模式待破题
《报告》提出,“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
2022年下半年以来,政策从供需两侧发力,提振市场信心。
供给端从保交楼、地产“三支箭”保优质房企到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盘错存量资产、促进不动产转型发展。地产“三支箭”形成了信贷、债券、股权等三大融资政策支持体系,标志政策拐点已现。2023年2月20日,中基协发布《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备案指引(试行)》,利于发挥私募基金多元化资产配置、盘活存量资产,促进地产健康发展。
需求端政策目的在于通过下调首套房贷款利率、调整限售政策等促进房地产销售。1)2023年1月5日,央行、银保监会《关于建立新发放首套住房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长效机制的通知》,对房价持续疲软的城市,未来地方可自主决定下调首套房贷款利率至更低水平。2)2023年春节后,郑州、天津、厦门、福州、珠海、长春、沈阳等城市相继下调了首套房贷款利率,根据贝壳研究院统计,2023年1月103个重点城市主流首套房贷利率平均为4.10%,二套平均为4.91%,还有一定下调空间。3)扬州、常州从取消限购、限售,下调房贷利率,人才购房补贴,多孩家庭购房优惠等方面持续发力。
当前房地产市场拐点初现集中在热点城市、二手房、改善型住房,但大范围复苏尚未出现,走出困境最终还是靠市场信心恢复、供给出清和销售回款。上两周(2023年2月19日-3月4日)30大中城市房地产销售套数和面积环比分别为30.6%和36.2%,同比分别为13.2%和13.8%。
我们在业内提出了分析框架“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在此框架基础上提出“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关键是城市群战略、金融稳定、人地挂钩和房地产税”。房地产新模式,关键是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租购并举、金融稳定、房地产税、长租房、保障房,用时间换空间,以促进供求平衡和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9  保民生、稳就业、积极应对老龄化少子化
《报告》提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稳增长就是稳就业,重点关注解决就业主力的小微企业经营困境,关注青年就业问题。2月大、中、小型企业PMI均进入景气扩张区间,分别为53.7%、52.0%和51.2%,需要政策持续巩固向好态势。2月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均为50.2%。1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16-24岁、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6.7%、4.8%。
积极应对老龄化少子化,延迟退休和鼓励生育。2022年中国总人口14.12亿,总和生育率跌破1.1、全球倒数,开始负增长,是1949年以来除了三年自然灾害期外,第一次负增长,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三大趋势加速到来。
人口因素影响重大深远,随着人口总量萎缩,将影响中国大市场优势、经济增长和全球竞争力。生育政策调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一。我们建议,1)尽快全面放开生育,让生育权重新回归家庭;2)从税收优惠、托育服务、教育投入、女性就业权益、辅助生育等方面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大力鼓励生育;3)从社保支持、延迟退休政策、养老金融产业等方面打造高质量为老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们近期发布的深度报告《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版》《中国生育报告2023》《中国婚姻家庭报告》《德国的生育激励政策及效果》《中国教育和人口报告:学前和基础教育篇》《中国人口大迁移:3000县全景呈现》。

 




来源: mp.weixin.qq.com/s/?source_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2FHqLOvQe95mapum8Dv4qbBA&id=e4ee5ceff08cc1aa7dc46968b76c3880

阅读:1069229 | 评论:0 | 标签:自媒体

想收藏或者和大家分享这篇好文章→复制链接地址

“拼经济——政府工作报告传递积极信号”共有0条留言

发表评论

姓名:

邮箱:

网址:

验证码:

公告

收集世界领先的智库成果和文章,为国家发展贡献技术力量。
推荐智库网站请在 关于 页面留言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