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中国顶级高端智库研究成果,一站阅读中国智库优秀文章

吴晓求:中国金融未来面临哪些艰难任务?

2021-06-30 18:55

作者吴晓求系中国人民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本文为吴晓求在2020年10月18日“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暨第四届中国金融教育发展论坛”上的演讲,本文转自6月30日“MF教指委”微信公众号,原标题为《吴晓求:正确处理好金融专业学位教育中的“五种关系”》。


吴晓求


我国现在正处在历史的关键时期,即将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这些年来,由于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的盛行,给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带来了新的复杂变量。新冠疫情的爆发和在全球的蔓延,更使全球经济出现了新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使中国经济在过去长时间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和谐的外部环境变得敏感而复杂。在这样一个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中央提出了在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新模式,也就是从过去的国际大循环到未来的双循环发展的战略,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战略性转型。这种判断是科学、准确的,是考虑了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同时也考虑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所做出的科学决策。


双循环战略和过去的国际经济大循环有所不同。这种战略转型绝不意味着我们要回到传统计划经济的老路,绝不意味着我们要奉行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绝不意味着我们要走封闭的道路。实际上,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们要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实现创新引领、科技推动的新发展模式。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和过去一个时期曾经出现的国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完全不同,它突出了创新引领和科技推动。为此,我们要有很多新的改革。这个话题非常大,黄奇帆市长有深入研究,大家可以看看他最近的一些演讲。这里我就不展开了。


我重点谈谈金融人才培养如何适应我国经济战略转型的要求。金融人才是一国稀缺人才,对于一国经济发展,对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对于如何防范金融风险都是至关重要的,其中金融专业学位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对金融专业人才或者金融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我始终认为,应该处理好这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和认识中国国情和国际规范的关系,不可偏废


金融人才培养要服务于国家大局和国家战略性需求,必须对中国国情乃至未来变化要有深刻地把握,这对培养单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国金融向何处去?我们要有深刻的把握,才可以培养与未来相适应的人才。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系统学习金融活动的国际规范和国际上成熟的金融理论,不能走偏门。金融领域国际规范的理论是我们学习的重点,特别在研究生阶段,必须深刻理解现代金融一系列常识、规则和理论规范,不能太功利、太短视、太现实,否则,走不远。要走很远,必须要把理论学透。我强调,金融的理论学习、了解金融活动的国际规范,要掌握风险是如何定价的,公平的交易规则是如何制定的,金融脱媒的理论逻辑是什么,科技和金融结合将带来什么样的深刻变化,以及金融市场价格波动背后的原因、规律等。这些都是金融领域的基本常识和基本理论。在大学时期,无论是研究生阶段还是本科生阶段,这都是学习的重点。与此同时,又必须要了解中国国情,特别是中国金融未来变革的趋势。


二、必须处理好扎根中国大地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关系


我们的学习和研究都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因为我们要服务于国家和人民,不是只到顶尖杂志上发几篇论文。在人才培养中,我们一方面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另一方面又必须要有国际视野。具有国际视野,对金融人才来说尤为重要。没有国际视野,就不了解金融活动的国际规则,思考问题就会偏颇而狭窄。有水平的专家、学者、领导和专业人才一定都有国际视野,放眼全球,看到中国的情况在全球视野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国际视野,就会坐井观天,甚至会演变成民粹主义。我不希望中国金融人才变成民粹主义人才。我希望他们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国际视野的本质,是要求金融人才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和深远的战略思维。在今天,理性思考比什么都重要。理性而客观地看待现实中的问题,比什么都重要。今天在很多问题上,我们似乎缺乏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三、要处理好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


案例教学是专业学位教育的基石。没有案例教学,就没有合格的专业学位教育。案例教学是每个培养单位和教指委必须重视的。金融教指委在郭庆平主任委员的领导下,做了一些很好的案例。虽然有些案例可能还不太成熟,但毕竟已经有了案例教学的意识。由于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对案例的理解有时会有偏差。案例是有普遍特征的。案例不是故事,也不是简单的经验总结。案例具有可重复性,重复中有客观规律。案例中透视出的问题,有多种解决办法。我们有时对案例的理解过于简单,处在经验总结的认知阶段。案例要给学生们广阔的思考空间。一个案例做出来之后,学生们至少要有两种以上的解决方案。


在案例教学的同时,必须重视理论教学。没有理论教学,没有对金融活动背后理论逻辑的理解,案例教学就没有方向感。对案例要做出科学判断,必须要有充盈的理论逻辑。只有这样,才不会就事论事,才能举一反三。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要相互渗透,不能把专业学位教育变成一种简单的职业教育。金融专业学位教育不是简单的职业教育。


四、要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育的关系


要重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基础。实践教育必须基于课堂教学。不要以为随便找一个实习机会,就认为是实践教育。当前,课堂教学要加强。同时,又要去体会金融实践,这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不能放羊。金融专业学位是一种高标准的专业学位,一定意义上说,比学术性金融硕士培养起来要难得多。


五、要正确处理好问题导向和方案解决的衔接


问题导向是金融专业学位的着眼点。例如,关于货币问题,金融专业学位教学的知识节点不主要在于货币的功能、货币结构的形成机理,而在于要告诉学生货币结构的变化对市场所可能产生的影响;货币量的变化,对未来中国经济所可能产生的影响;货币政策和货币存量结构性的变化,对财富管理和金融结构变革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等等。这就是问题导向。至于货币产生的机理应不是教学的重点。同时,对相应的问题,还应给出解决方案的思想。


在金融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中,要高度关注这五种关系的统一、平衡。今天来了很多培养单位的院长,希望大家深刻理解和处理好这些关系。


我们一定要深刻地理解金融专业学位的意义和特点,一定要把金融专业学位做成比肩中国MBA学位的专业学位。我们有能力、有条件比肩MBA甚至超越它。我们一定要以这样的胸怀和目标去完成金融专业学位教育的宏伟目标。


这是今天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这次论坛既有人才培养又有金融发展问题,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适应国家经济战略转型,我国金融人才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讲一讲有关中国金融发展问题。


在经济发展战略转型过程中,金融要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国际大循环到双循环的战略转型,侧重于创新引领、科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是低水平的双循环。这里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产业革命非常重要,金融在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金融要助推这种战略转型。为此,中国金融必须推进结构性改革,扩大开放,构建多元化金融业态。


社会已经进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1764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具有人类历史划时代的意义。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意味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工业化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摆脱了劳动对人的奴役,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840年前后,电气化时代的来临。1969年前后的自动化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无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是第三次工业革命,都是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升级,继续朝着提高科技和劳动生产率的方向演变,继续摆脱劳动对人的奴役,经济发展水平空前提高。每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长周期的出现。经济长周期出现的逻辑起点一定是科技创新带来的产业革命。一般认为2011年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起点,其标志是智能化,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其基本特征。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对前三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变革。智能化使经济活动发生了质的飞跃,从物理世界变成数字化世界,这无疑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面对这样的进步,金融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金融要服务于不断变革、不断进步的实体经济。金融不是自我循环、相互游戏的机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金融的功能和作用方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商业银行的作用很大。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投资银行开始发展起来,金融脱媒的趋势已经呈现。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基于资本市场平台的以风险资本、创业资本为特征的新金融业态悄然兴起。这种新金融业态推动了经济发展,加快了新技术到新产业的转化。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一方面基于资本市场平台的新金融业态仍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新科技广泛地应用于金融,金融进入科技金融时代,并开始脱离传统金融所固有的时空约束,金融的效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金融的普惠性日益明显。当科技重构金融后,金融的效率和功能将得到极大的提升,这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在特质是相匹配的。


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金融的这些新特点、新作用。相对而言,中国金融是落后的。落后的金融,怎么去提升经济增长中科技的贡献?如何孵化新技术到新产业的转变?中国金融必须加快脱媒的步伐,提高科技水平,创造多样性的金融业态以满足实体经济日益多元的金融需求,提高风险分散和风险配置的能力。新科技到新产业的形成,其中充满了不确定性,金融必须把这种不确定性通过其制度、工具、产品设计予以分散,以推动新科技到新产业的实现。这是中国金融面临的巨大任务。


在大多数人眼中,金融似乎就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似乎就是金融。实际上,商业银行只是传统金融的主流业态。商业银行及类银行机构,在中国经济运行和金融活动中,无疑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金融业态的多元性是一个基本趋势,特别是科技金融和基于脱媒的资本市场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未来金融的发展方向。有时候,我们会把金融的这种变化理解成脱实向虚,对此,我始终不太赞成。现代金融必须脱没有实质意义的“实”,因这种“实”并不创造财富,也不代表未来。脱这个“实”是为了向那个“虚”。那个“虚”可能是未来的“实”。今天的“虚”也就是未来的“实”。金融的核心作用是服务未来的“实”,不是简单地为今天落后的“实”服务。当然今天很多“实”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对这些“实”当然要服务,但对那些明显不创造财富的“实”,金融是没有必要服务的。所谓的市场淘汰机制,就是要完成对这些不能创造财富的“实”进行淘汰,让新生事物得以成长。


这就是中国金融面临的巨大任务。结构性改革、市场化方向、科技对金融的重构以及中国金融的国际化,这些都是未来中国金融面临的艰难任务。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


来源: www.rdcy.org/index/index/news_cont/id/688624.html

阅读:937968 | 评论:0 | 标签:中国

想收藏或者和大家分享这篇好文章→复制链接地址

“吴晓求:中国金融未来面临哪些艰难任务?”共有0条留言

发表评论

姓名:

邮箱:

网址:

验证码:

公告

收集世界领先的智库成果和文章,为国家发展贡献技术力量。
推荐智库网站请在 关于 页面留言

标签云